你有没有想过,在古代,人们是如何消遣时光的?他们没有手机、电脑,更没有短视频,但他们有笑话书。这些笑话书不仅记录了古人的幽默感,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笑话书的奇妙世界,看看古人的笑点在哪里。

笑话书的鼻祖:《笑林》

说起古代笑话书,就不能不提三国时期的《笑林》。这本书由魏国邯郸淳编撰,共三卷,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笑话专书。邯郸淳,字子叔,颖川人,博学多才,擅长书法。他的《笑林》和《艺经》记录了许多当时的笑话、噱头、善喻、讥讽、幽默趣事,以及当时流行的投壶、米夹、掷砖、马射、弹棋、棋局、食籁等游艺项目,成为中国最早的笑话和杂耍专著。

《笑林》的内容大多是短小精炼的讽刺性笑话,比如《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》:“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,初,竖执之不可入,横执之亦不可入,计无所出。俄有老父至曰:‘吾非圣人,但见事多矣,何不以锯中截而入!’遂依而截之。”这个故事写出了执竿人的蠢态,更讽刺那个自以为年纪大,阅历广,而自以为聪明的老者。寥寥几笔,引人哑然失笑。

可惜的是,《笑林》原书到宋代已经散失,今有鲁迅先生《古小说钩沉》辑本。但它的影响却深远,后世许多笑话书都受其影响。

《笑林广记》:千年不衰的幽默经典

在众多古代笑话书中,《笑林广记》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。这本书由清代游戏主人(又名游戏道人)编纂,程世爵整理,收录了1138则经典笑话,看一次笑一次。它不仅是清代至民国刊刻版本最多的民间笑话书,至今依然广受喜爱。

《笑林广记》的特色在于它的内容丰富,涵盖了上至帝王将相,下至贩夫走卒,全在被调笑之列。它被誉为宋元明清一千年来,谁看谁笑的古代笑话之集大成者。书中笑话短小精悍,语言简练活泼,比如“垂尾是狼,上竖(尚书)是狗”,用谐音巧妙地讽刺了当时的官场现象。

《笑林广记》的影响也超出了国界。18世纪的日本天才作家风来山人将此书翻译成日文介绍到日本,成为当时风靡日本民间的和译中国笑话集。鲁迅、郁达夫等民国大师们茶余饭后的谈笑之源,也离不开《笑林广记》。

古代笑话书中的笑点

古代笑话书中的笑点,往往与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息息相关。比如,唐宋时期的笑话书,大多笑人不聪明,笑人健忘,或者因谈锋敏捷、吐辞滑稽而引人发笑。而明清时期的笑话书,则多了几分讽刺,其中最常见的是笑富而吝、富而愚,笑塾师的不学无术、秀才的热衷功名,还有笑官吏的贪得无厌。

这些笑话书中的笑点,不仅反映了古人的幽默感,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。比如,笑人怕老婆,几乎贯穿古今,这反映了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。而笑富而吝、富而愚,则反映了古代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现象。

笑话书中的语言艺术

古代笑话书不仅是娱乐读物,还是语言的艺术。它们用精练的语言,刻画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,讲述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。比如,《笑赞》中的“李太白觏贤而有文,素不喜孟子,喜饮酒。一日家中有酒,一士无计得饮,乃作骂孟子诗数首投之。李见诗大喜,留连数日,所与谈无非骂孟子也。酒尽,士辞去。既闻又有酒,士再往,李知其意。曰:‘前日别后,细想来孟子也还略通。’”这个笑话用幽默的语言,讽刺了李太白附庸风雅的行为。

古代笑话书中的语言艺术,还体现在它们对谐音的运用上。比如,“土地爷”谐音“地皮爷”,用谐音制造笑料,让人忍俊不禁。

古代笑话书的价值

古代笑话书的价值,不仅在于它们带给人们的欢乐,还在于它们反映的社会现实和语言艺术。它们是研究古代社会、文化和语言的宝贵